台泥:若無綠能與國際佈局 營收恐停留在 2016 年水準,停滯才是最大風險

台泥今(27)日召開 2025 年股東會,面對充滿變局與挑戰的產業環境,總經理程耀輝以《面對變局 砥礪前行》為題,報告台泥八年國際化與能源轉型的成果,並展望新能源事業的關鍵布局程耀輝表示,2016 年台泥合併營收為 896 億元,2024 年已突破 1546 億元,成長幅度近 73%。這場超過千億的增幅,並非一時機運,而是來自於長達八年的國際布局與策略轉型。若未及時啟動能源事業與跨區域投資,台泥在 2024 年的營收可能僅止於 840 億元,與八年前相仿。這也證明,在面對變局之際,「停滯才是最大的風險,轉型才是唯一出路」。
程耀輝指出,當2016年同業猶沈浸在大陸基建狂歡時,張安平董事長已洞見兩大歷史拐點,大陸人均水泥消費量將從人均 1600 公斤進入長期下行的滑坡,而高階三元電池及儲能需求將以高速複合成長率奔向未來。台泥因而啟動了減碳增綠的長期變革之旅。大陸水泥人均消費量在 2024 年降到了 1300公斤,行業預估 2030 年還可能降至 1000 公斤以下;全球三元電池及儲能需求在 2030 年將達到 400GWh 及 500GWh,正驗證了當年趨勢轉折之前的判斷與行動。
除了營收攀升,台泥在財務結構上也同步壯大。截至 2024 年底,合併總資產達 5,930 億元,股東權益突破 3,080 億元,雙雙較 2016 年翻倍。EBITDA 來到歷史新高的450億元,毛利率維持 33% 的高水位,呈現穩健的經營績效。公司持續秉持財務紀律原則,八年來持續維持EBITDA高於資本支出(CAPEX),並以自有現金擴張企業版圖,避免高槓桿風險。
在股東報酬方面,程耀輝指出,自 2016 年至今,台泥已累計發放超過 1000 億元現金股利。即便在大幅投資新能源的同時,2024 年現金水位仍穩健超過 1300 億元,顯示公司具備同時兼顧轉型、報酬與安全邊際的財務實力。此外,淨負債與 EBITDA 的比值從過往高峰 3.8 倍降至 1.5 倍,持續維持 BBB- 的投資等級信評,為未來擴張與週期波動提供穩固緩衝。
能源轉型則是台泥近年發展的另一個核心。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,「台泥自 2020 年起進入再生能源、儲能與充電站領域,2024 年新能源事業正式轉盈,EBITDA Margins 達 14%,全年營收突破百億元。大陸水泥事業一年將近 300 億元的 EBITDA,下滑到這兩年的四、五十億元;台灣水泥事業 EBITDA Margin 雖逐年提升至 21%,但絕對金額也僅五、六十億元,補不足缺口。2018 年投資土耳其 OYAK 水泥 40%,當年 EBITDA 總金額僅 2 億元台幣,曾受到質疑;2019 年完成葡萄牙 CIMPOR 的併購後,EBITDA Margin 逐漸提升至 30% 左右,絕對金額也擴增至 180 億元等值台幣,這不僅是簡單的區域替代,更是全球產能矩陣的重構。」
程耀輝表示,展望 2025 年,台泥預計綠電年發電量將突破 1 億 4200 萬度,可以供應 34000 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。全球儲能裝置容量也將約達到 2GWh,能在緊急情況下為大約 17 萬戶家庭提供一整天的電力。整體來看,新能源仍處於經營播種期,還需要時間才能茁壯。
台泥以低碳水泥專業切入儲能,以超高性能混凝土製成的 EnergyArk 儲能櫃,再結合這幾年在電池及儲能電力累積的實戰經驗,不只是技術創新,更是回應未來城市對穩定電力需求的具體行動。在水泥廠場域,EnergyArk 發揮高度綜效:利用既有土地與電力設施優勢,搭配高用電特性,我們成功部署超過 800MWh 的儲能系統,涵蓋台灣與大陸五個廠區,平均 EBITDA Margin 超過 70%。另一方面,在快充站,EnergyArk 成為穩定供電的「電力緩衝器」,目前已在台灣、大陸與歐洲完成超過 1000 座站點、3500 個充電點,2025 年前將建置 70 座 EnergyArk 快充站。
程耀輝強調,去年地震雖帶來短期衝擊,驗證企業必須具備抗災能力與系統韌性。而地緣動盪、氣候災變與市場修正,也印證企業治理與永續經營的重要性。未來,台泥將持續以低碳建材、能源科技與AI應用為核心動能,打造能穿越經濟週期的綠色企業,為全球城市與股東帶來長期且穩健的成長價值。